“娃娃軍”的長征路
2021-02-02 16:35:21 來源:中新河南網 責任編輯:潘再軍

位于河南羅山縣鐵鋪鎮(zhèn)何家沖村的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碑。陳世軍攝
中新河南網2月2日電 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交界,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何家沖村,這個看似平凡的地理坐標點上,中國共產黨書寫了革命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
87年前,在該村的一棵古銀杏樹下,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宣讀了《長征出發(fā)宣言》,平均年齡只有十五六歲的紅二十五軍在此集結,開始長征。跟隨記者的腳步,在革命歷程里,在魚水深情中,感受這支“娃娃軍”迸發(fā)的磅礴力量。
速集結再出發(fā)
何家沖學院講解員李艷琴介紹說,1931年,鄂豫皖根據地取得第二次反“圍剿”斗爭勝利,當年10月25日,紅二十五軍在安徽省六安麻埠正式成立。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圍剿”斗爭失敗,紅二十五軍主力隨紅四方面軍總部向西實行戰(zhàn)略轉移。
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將留在根據地的紅軍隊伍集中起來,重新組建紅二十五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紅二十五軍連遭重創(chuàng),兵力折損。1933年10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召開會議,將斗爭方針轉向游擊戰(zhàn)和密切聯(lián)系群眾。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縣花山寨舉行會議,討論決定率紅二十五軍以“中國工農紅軍抗日第二先遣隊”名義,向平漢鐵路以西的桐柏地區(qū)轉移。1934年11月16日夜,紅二十五軍將士告別當?shù)氐母咐相l(xiāng)親,踏上戰(zhàn)略轉移的征程。
境越難志越堅
紅二十五軍擁有多個“唯一”“第一”:唯一一支在長征途中人數(shù)不減反增的紅軍隊伍;第一支到達陜北與中央紅軍會合的部隊;唯一一支由中共中央領導人親自指揮的部隊……這支幾經重組轉移的軍隊在黨的領導下,逐漸成長為一支政治堅定、作戰(zhàn)勇猛、紀律嚴明、善于聯(lián)系群眾的紅軍隊伍。
紅二十五軍出發(fā)長征距今已87年,當年的出發(fā)地何家沖早已與紅軍長征精神連在一起,成為重要的革命歷史紀念地。58歲的何乾龍是土生土長的何家沖人,他1981年到村委會工作,1990年至2014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介紹說:“改革開放以來,何家沖不斷走進人們的視線,已成為全國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地之一。”
魚水情代代傳
何家沖村有26處紅軍遺址,每處都有血與火的傳奇。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何氏祠、紅軍碾、紅軍井、紅軍醫(yī)院……千余名村民大都能講出幾處遺址的紅色故事。
長征出發(fā)前幾天,紅二十五軍轉移到何家沖休整,為了不打擾村民,部隊露宿在半山腰上。“鄉(xiāng)親們自發(fā)從家里拿出余糧,在村里的磨盤上碾米磨面,送給戰(zhàn)士們做口糧。”95歲的老支書王傳偉介紹說,這座石磨盤成為紅二十五軍與群眾結下深情的見證。
軍隊出發(fā)后,敵人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清剿。村民何大媽冒死救下紅軍傷員,村民拿出余糧送給紅軍……何家沖村涌現(xiàn)出的感人故事,激勵著后人。(夏先清 馬依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