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第一個鄉(xiāng)鎮(zhèn)博物館揭牌
2022-07-07 10:22:10 來源:中新河南網(wǎng) 責任編輯:任錢坤
中新河南網(wǎng)7月7日電(任錢坤 孫建新)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朝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對文化建設工作高度重視,為隆重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1周年,喜迎二十大的勝利召開,經(jīng)過精心籌備,于7月1日上午,在朝歌博物館舉行了淇縣朝歌博物館和朝歌博物館黨支部成立揭牌儀式。

淇縣政協(xié)主席張相超,鶴壁市老干局副局長劉英、政治待遇科科長董娟,淇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干局局長岳振紅,朝歌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波,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田志堅,黨工委副書記張鑫等領導出席儀式,淇縣朝歌博物館館長付同喜、副館長王小運及全體黨員參加本次活動,揭牌儀式由朝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張鑫主持。
儀式上,辦事處主任田志堅宣讀了《中共淇縣朝歌街道工作委員會關于成立淇縣朝歌博物館黨支部的批復》。黨工委書記王波在致辭中代表街道黨工委,對淇縣朝歌博物館黨支部今后的發(fā)展提出希望:一是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二是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三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淇縣政協(xié)主席張相超和朝歌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波共同為淇縣朝歌博物館揭牌(李向明攝)

鶴壁市老干部局副局長劉英和淇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干局局長岳振紅共同為淇縣朝歌博物館黨支部揭牌(李向明攝)

該博物館的前身是淇縣朝歌民族(民俗)博物館,是淇縣郵電局退休老干部、中共黨員、中國民協(xié)會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河南省淇花食用油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付同喜創(chuàng)建的。作為與共和國同齡人的他,一出生就經(jīng)歷了火紅的毛澤東時代,現(xiàn)在又正值太平盛世,真是千載難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作為一個70多歲的老黨員、退休干部,他常想,要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繼續(xù)為社會做點貢獻。做點什么呢?當看到部分散落于民間的文化遺產(chǎn)(老物件)遭到風雨侵蝕毀壞,或被人破壞,或被盜竊、倒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種保護民族民俗文化遺產(chǎn)、留住歷史根脈的強烈責任感油然而生,隨即申辦了全省第一個民族民俗博物館。2019年他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以后,更加堅定了他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工作的熱情和信心,辦好博物館,搞好傳幫帶,喜迎二十大。

朝歌博物館是豫北首家鄉(xiāng)鎮(zhèn)(街道)級博物館,館藏物品4500多件。原來分四個展廳對外開放,分別是民族民俗文化、中原農(nóng)耕、郵電通信和帝辛傳說。鶴壁市歷史悠久,黨史輝煌,今年又喜迎二十大,付館長想要尋找歷史記憶,收集珍貴史料,拓展紅色交通館,立德樹人,關愛助力青少年,把紅色基因傳承給下一代,確保黨的事業(yè)后繼有人。為此,他和他的團隊跑遍了豫北革命老區(qū)的山山水水,深入歷史上的紅色地下交通站、點,走訪根據(jù)地老黨員、老干部等紅色交通親歷者、革命后代、知情群眾,了解建國前紅色交通史實,收集當年的革命文物實物。在原博物館的基礎上,在淇縣朝歌老街“軍郵局”院內建成了豫北第一家以紅色交通為主題的革命歷史紀念館,成為鶴壁市又一個紅色傳統(tǒng)教育基地。
豫北紅色交通紀念館現(xiàn)有房間6間,建筑面積123平方米。館內陳設分為隱蔽戰(zhàn)線、紅色記憶、時代英模和紅色電波四個板塊。展出有:良鄉(xiāng)交通站王鴻照烈士曾使用過的條幾、南關交通員付天慶傳送情報時隱藏密件所用的竹筐、扁擔;1943年鄧小平等人經(jīng)過淇縣時在全寨村居住過房間的板凳、馬燈;1945年陳毅、羅榮桓、林彪、楊得志、蕭勁光等11名領導同志經(jīng)過淇縣時在騎河黃莊村所居住房屋的窗戶以及使用過的一副木桶;抗戰(zhàn)勝利時繳獲的日本軍刀、油印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汲淇縣縣長鞏培基用過的辦公桌;1943年淇縣第一任工委書記劉哲民當年用過的生活用具、硯臺、親筆信;新中國成立前后縣委機關的機要箱、文件柜、專線電話、電臺等。展出了1947年劉鄧大軍解放淇縣的進城照片以及當天的人民日報影印件和東北日報原報紙,朝歌南城門上的水流,門栓石、城墻磚。時代英模板塊展出了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擁軍模范靳月英上山植樹用的䦆頭、水桶,給解放軍做鞋、鞋墊的針線筐,給解放軍送水果的荊條籃子以及三代國家領導人接見她時穿的偏襟衣服和西裝。展出了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全國模范軍隊轉業(yè)干部先進個人代表徐光帶領村民劈山修路、脫貧致富用過的物品,以及2019年12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與徐光握手時徐光穿的西服;展出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吳付旺同志參加建黨100周年慶典,在觀禮臺上穿的衣服和邀請牌;還展出了2021年1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接見平安中國建設先進縣市代表淇縣縣委書記楊建強所佩戴的絲絨花。
豫北紅色交通紀念館,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學郭偉和、同濟大學楊振華、鄭州大學王振軍、河南省委黨校周遠芳、許昌學院汪慶華等專家教授們的業(yè)務指導,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贏得了市、縣、街道領導的充分肯定。
對于朝歌博物館的特色,朝歌博物館副館長王小運說道:“我們的博物館很具有農(nóng)耕文化特色,館藏的犁、鋤、耙等農(nóng)具對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年輕的黨員更有教育意義,讓他們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激勵他們奮發(fā)向上,艱苦奮斗、勇往直前。”
博物館開展的業(yè)務范圍是藏品收藏、陳列展覽、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免費開館以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有本地人、外地人和外國人!朵亢映繄蟆沸∮浾邎F幾次參觀采訪,南關小學、前進小學、鶴翔小學、淇縣五中等學校師生組團參觀,鶴壁市民族宗教局、鶴壁市地方史志辦、淇縣郵政公司、郵政銀行和人民法院等單位進行黨史學習教育,鶴壁市政協(xié)副主席帶隊進行了調研。普及人數(shù)達25萬人之多。博物館還在淇縣非遺文化合作社內設立了常年對外開放的中原農(nóng)耕展廳——饅頭是怎樣搬上餐桌的,常年對外開放。
博物館除固定展出外,還積極主動參加市縣大型活動,參加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鶴壁分會場普及傳統(tǒng)文化知識,展廳擠得水泄不通,領導關注、群眾點評、記者采訪,受到良好的社會反響。付館長在開展學術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編了《中原農(nóng)耕文化詮釋》《中原農(nóng)耕與二十四節(jié)氣》《中原農(nóng)耕謎語大觀》和《帝辛傳說》四本非遺認知叢書稿(待出版),其中收集整理的75首農(nóng)耕謎語入選入編《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謎語•河南卷》,帝辛傳說故事入編《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民間故事•河南卷》,讓河南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全國普及。博物館事跡先后被《人民網(wǎng)》《中國網(wǎng)》《光明網(wǎng)》《中國民族宗教網(wǎng)》《大河網(wǎng)》和《河南日報》《河南工人日報》《淇河晨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其創(chuàng)辦事跡分別入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出彩鶴壁》和《改革開放40周年豫見河南》。博物館被命名為“河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鶴壁市優(yōu)秀社科基地”“淇縣青少年民族民俗文化教育基地”。

付館長說:“黨支部的成立為博物館指明了發(fā)展航向,在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更好地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該博物館藏品內容極為豐富,不僅記錄了先輩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凝聚了人們改革創(chuàng)新的聰明智慧。它是我國民族歷史發(fā)展無可替代的實物見證,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培養(yǎng)人們的愛國主義感情,成為團結全體人民的重大物質力量。
“今后,朝歌博物館將繼續(xù)堅持四個自信和兩個維護,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盡快把中原農(nóng)耕非遺科教片《饅頭是怎樣搬上餐桌的》拍攝完成。收集整理的《中原農(nóng)耕文化詮釋》《中原農(nóng)耕謎語大觀》和《帝辛傳說》三部書稿,爭取公開出版,讓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早日與公眾見面。”付館長自豪的說。(完)